
蒙古沙鸻: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鸟类,属小型鸟类,体长18-20厘米,体重51-67克。其在国内主要分布于青海、新疆、福建以及青藏高原等省份和地区。主要栖息于海边沙滩、河口三角洲、水田、盐田等生境中,在繁殖季节栖息于内陆高原的河流、沼泽、湖泊,以及附近的耕地、沙滩、戈壁、草原等环境中。栖息地高度由海平面一直上升至海拔5500米以上。
蒙古沙鸻属候鸟,不过在国内的多是过境鸟,在每年的春季迁徙到西伯利亚东部的内陆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繁殖,繁殖结束后又迁徙到澳大利亚等地区越冬,途径中国台湾以及香港,迁徙时多沿着海岸线以及河道飞行。平时多单独活动,有时也会成对或者成小群活动。但在冬季属常结成较大的群体一起活动。其生活的环境多和湿地有关,离不开水,但有时也会到距离水域较远的草原和田野上活动觅食。
性格较为大胆,喜欢在沙滩、烂泥滩或者碎石滩上走走停停。一边行走一边觅食。行走时亦步亦趋,不急不躁,行走的过程中不时的低头在沙砾或者石块间啄食几下,啄食几下后又会抬头观察一下四周,没有异常再继续觅食。当发现有危险时,一般都是快步的跑开,只有在师傅紧急的情况或者是受到惊吓时才会飞起远离。作为鸟类,还是能跨越长距离迁徙到鸟类,它们有着极强的飞行能力。
蒙古沙鸻主要以动物性食物喂食,包括蠕虫、蝼蛄、蚱蜢、黑小蜂以及其他一些鞘翅目的昆虫,也会进食软体动物,如螺蛳等。
蒙古沙鸻繁殖期为每年的5-8月,为一夫一妻制。在五月初迁徙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开始寻找合适的位置筑巢。巢区多选择在高山林线以上的的高原和苔原地带,也会带西伯利亚东部沿海或者是岛屿上繁殖。在高原和苔原地带繁殖的鸟巢一般搭建在高山苔原地上或者水域岸边,而在沿海以及岛屿上繁殖的多在海边砾石滩或者沙地上营巢,鸟巢较为简陋,就是利用地上的浅坑或者自己刨出一个小坑既成,内里很少有什么铺垫物。鸟巢搭建好后开始产卵,雌鸟每窝产卵3枚左右,卵为赭褐色或者皮黄色,其上点缀有黑褐色的斑点。
产齐后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孵化期为22-24天。雏鸟早成性,出壳时浑身覆盖有绒毛,并在晾干后 便能自由活动。起初较为胆小,它们多是在鸟巢里等着父母回来喂食,但随着一天天成长,对外界的好奇心会促使它们开始探索鸟巢周围的环境。但好在它们的绒羽颜色以及上面的斑点能很好的融入周围环境,只要它们静静的趴在那里,是很难注意到它们的。等亲鸟回来后,它们又会奔向亲鸟,以获取食物。在亲鸟的精心喂养下,雏鸟茁壮成长,不久就能羽翼丰满,飞向天空。不过随着它们日渐长大,也意味着迁徙的日子越来越近,不久它们也将踏上这条古老的路线,飞往温暖的越冬地越冬。
配资炒股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